一、课程概述
1.课程教学目标:《引领创新》是面向本科生开设的一门数字化转型微专业的必修课程,作为微专业三个学期的第一学期课程。课程教学分为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环节。通过《引领创新》课程教学,应该在储备创新基本理论、了解企业技术创新实践、把握引领创新的前沿和发展趋势等方面达到以下教学目标:
(1)了解颠覆性创新、数字化创新的前沿和发展趋势,明确其在创新过程中的引领作用。
(2)能够理解和掌握创新的概念、类型、模式,技术创新的演化规律、过程等基本知识,掌握技术创新的技术预测与评价、创新战略选择。
(3)了解企业创新实践,通过案例了解企业技术创新、颠覆性创新、数字化创新的实际情况,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、解决问题,具有评价和预测企业创新技术和撰写报告的能力。
2.课程授课对象:本课程适用于学校所有专业的本科学生,特别是希望进一步强化经管知识储备、跨专业考研、拓宽企业知识视野、增强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学生。
3.课程总学时要求:总学时:32 讲课学时:29 实验学时:3
4.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:本课程安排在微专业三个学期的第一学期,本课程与《运用建模进行预测》课程密切相关,有助于学生预测与评价能力的提升,为第二、三学期课程奠定基础。
二、课程内容
1.课程内容:本课程以创新和技术创新基本理论、技术预测与评价、企业技术创新战略选择、颠覆性创新与数字化创新前沿为主要内容,教学方法集知识教授、案例教学、实践教学为一体。
在课堂知识讲授中,充分利用多媒体等设备及部分视频材料,强化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与掌握;在案例教学中,结合知名企业创新实际情况,融入课程知识点,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,加深对知识的理解;实践教学中,运用教授的多种预测与评价方法,动手制定对象企业的技术预测与评估体系,并形成研究报告。
本课程总学时32学时,每周3学时,知识讲授21学时,案例教学8学时,实践教学3学时。
2.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表
章节 |
课程内容 |
学时 |
教学方法 |
第一章 |
课程导论 |
0.5 |
讲授法 |
第二章 |
创新理论: 2.1概念、2.2重要性、2.3类型、2.4模式 |
2.5 |
讲授法 |
案例教学:苹果公司的起起落落 |
2 |
案例教学、讲授法、任务型教学法 |
第三章 |
技术创新概述: 3.1概念与特点、3.2演化规律 |
2 |
讲授法 |
技术创新概述: 3.3技术创新过程 |
2 |
讲授法 |
第四章 |
技术预测与评价: 4.1技术预测 |
3 |
讲授法、任务型教学法 |
技术预测与评价: 4.2技术评价 |
3 |
讲授法、任务型教学法 |
实践教学:XX公司的技术预测与评价 |
3 |
任务型教学法 |
第五章 |
企业技术创新战略: 5.1基本框架5.2技术战略5.3关联战略5.4市场战略 |
2 |
讲授法 |
第六章 |
颠覆性创新: 6.1概述6.2颠覆性创新不等于成功 |
3 |
讲授法 |
案例教学:腾讯的创新 |
3 |
案例教学、讲授法、任务型教学法 |
第七章 |
数字化创新: 7.1医疗行业7.2教育行业7.3零售行业7.4智能城市 |
3 |
讲授法 |
案例教学:特斯拉的数字化技术实现 |
3 |
案例教学、讲授法、任务型教学法 |
三、教学基本要求
1.对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
以“微专业”教学目标为基础,更新教育理念,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,探索以多媒体网络技术为依托的现代的、多元的和全方位的听说教学模式。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,突出实用性特色。加强教材建设,实现教材多元化,完善教材体系,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。充分利用相关企业案例资源,进一步完善该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相链接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
(1)教学方法
课堂教学采用国外先进的任务型教学法(Task Based Approach)、产出导向法(Production-oriented Approach),案例教学等方法,积极开展互动性课堂教学,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,培养学生的实际解决问题能力。
(2)辅导内容
本课程学习方法辅导;作业讲评。
(3)作业布置
根据教学进程和教学需求,统筹安排学生作业和学习任务。除布置一般作业外,强调布置自主性、主动性、实践性和研究性等学习任务。
2.课程的考核要求
(1)课程学完后,学生应能全面了解并掌握创新以及引领创新的基本理论与系统知识。
(2)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、解决问题,运用所学方法评价和预测企业创新技术,并撰写研究报告。
四、课程推荐使用的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
主要教材及参考书:
教材:
1. 自编讲义
2. 吴贵生,王毅.《技术创新管理》(第3版). 清华大学出版社, 2013.
参考书:
1. 因德尔.西杜(著),郭景元,刘丹宁(译). 《连接的未来-数字化创新改变世界》. 人民邮电出版社, 2017.
2. 保罗Ÿ特罗特(著),陈劲(译).创新管理与新产品开发. 清华大学出版社, 2015.
五、实施说明:
1.本课程在安排在微专业三个学期的第一学期。
2.开设本课程的特殊要求:晚上授课。
3.考核方式:考核包括学生平时上课出勤率、个人发言、小组讨论等课堂活动的表现、平时作业、团队项目计划书和团队答辩等成绩。考核与评估的构成比例如下(百分制):平时成绩40%(包括平时作业20%+课堂表现10%+考勤10%)+团队项目计划书30% + 团队答辩成绩30%。